导航
当前位置:首页/ 商会服务
商会服务
联系我们
电话:13258072285
邮箱:yly199193@163.com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株洲路153号高新园内18楼1802 (2021年8月搬至科苑经五路106号科尔泰大厦)
青州新闻网|青州人尹学军和他的“中国智造”
发布时间:03-01   649 次浏览

   国家大剧院、北京地铁13号线、一汽车身厂汽车冲压线、岭澳电厂、港珠澳大桥……当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国之重器”被一一罗列,很多人或许会一头雾水,但如果提及咱青州老乡、国内知名的振动控制专家尹学军,一切就豁然开朗了。的确,作为减振控制领域的佼佼者,归国21年来,尹学军致力于根据中国轨道交通发展实际进行技术创新,成功实施了一万多项重大工程,创造了上百项行业第一和多项世界第一,实现了中国振动控制技术由追赶者、并行者到领跑者的“华丽转身”。

一个海外学子的归来

  1996年9月,德国柏林正在举办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展览会,一个身材中等、毫不起眼的中国人出现在参展商、国际振动控制领域实力最强的专业技术公司——德国隔而固集团的展位前。几番接触过后,隔而固欣喜地邀请这名刚刚从柏林工业大学机械系博士毕业的学子加入,并安排他进入集团研发部。他,就是教育部第三批公派留德研究生、彼时刚过而立之年的尹学军。

  在德国工作的岁月里,主攻机械设计和高速列车轮轨振动研究的尹学军如鱼得水,借助德国优越的研发平台和严谨的攻关氛围,他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改变了集团内部对“中国人因循守旧,不善于发明创造”的刻板印象,“一是设计定型了GERB集团的地铁隔振器,现在中国地铁和GERB集团还在使用这种隔振器;二是开发了一种弹簧设计程序,利用这一程序几分钟就可以设计一个弹簧,而且自动检测、图形显示,各项参数都自动符合国际规定的标准。”

  然而,如潮的掌声、顺妥的工作、优渥的条件都抵不过回家的呼唤,尽管在德国有更大的发展平台,但是在尹学军看来只有回国创业,才能实现他一直以来科技报国的梦想和使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回国建设‘四化’。”出国时教育部领导的嘱托和期望,尹学军至今记忆犹新。“我们这些人很幸运,是几百个农民的辛苦劳作供我们在国外读完硕士博士,我当时就默默下定决心,要将西方的先进技术带回祖国,使祖国人民也享受上现代化的科技。”

  就这样,1998年怀揣着对祖国的眷恋和创业的激情,离家求学13年的尹学军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班。

甘当“吃螃蟹”的人

  2002年“五一”假期结束,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的一汽员工欣喜地发现,困扰他们数十年的振动噪音没有了,因为机器的轰鸣振动而产生的心慌心悸等职业病也不药而愈。欣喜的背后,是尹学军和他的研发团队连续十天昼夜不休的施工,以及几年来面对质疑所产生的证明自身的决心。

  原来在尹学军回国创立青岛隔而固之初,我国中高端振动操纵市场基本处于空白,无论是业主还是专家都对振动操纵技术了解甚少,谁也不愿冒险尝试。尹学军在推广技术时常常面对质疑:“数百吨的压力机放在弹簧支座上会不会晃得厉害甚至晃倒?”有的业主甚至在安装隔振装置之后明明效果很好,但看到机器比以前晃得厉害,又让把隔振器拆掉恢复原状。在这种背景下,减振控制技术的推广之路缓慢而艰苦。

  如何打响第一枪,让该技术为世人所熟知?尹学军将目光瞄准了一汽集团一条车身冲压线上。众所周知,车身冲压线是汽车创造厂的核心装备,但其工作产生的振动传播却非常令人头痛,一汽这条额定压力为2000吨的俄制压力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由前苏联援建,工作时产生的冲击振动很大,楼板的振动速度达到了31mm/s,一杯放在桌上的水可以在振动的作用力下滑行十几厘米。几十年来,周围办公楼的员工常年生活在剧烈振动之中,深受其苦。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尹学军带领研发团队经过详细的理论分析计算,大胆提出将冲压线整体隔振改造的建议,这意味着要将总重上千吨的6台压力机由原来的刚性基础原地置换到弹簧基础上。这类改造在国内从未有过,国外也仅有类似报导,但没有资料借鉴,面对专家的质疑和怀疑,尹学军专门为一汽量身定制了专用的钢弹簧阻尼隔振器,并制定详细的隔振改造工艺,包括钢梁基础切割加腿、顶升、放置弹簧隔振器、调平、高压油管柔性改造、恢复导轨等。最终,在他严谨的技术支撑和耐心的理论说服下,一汽决定以10天大修时间,以交钥匙方式,托付其实施整线隔振改造工程。

  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改造后原来地动山摇似的振动不见了,地面振动速度仅有1.5mm/s,邻近办公楼里的人再也感觉不出冲压线是否在工作。经此一役,青岛隔而固成功打开了工业领域乃至全国的技术门槛,用扎实的功底回应了质疑。

为港珠澳大桥护航

  2018年9月16日,超强台风“山竹”在广东珠海登陆,瞬间风力达到16级,而此时距离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还有一个月的时间,能否经受住“山竹”的考验,直接体现了港珠澳大桥抗风减振系统的效能优劣。作为大桥抗风振调谐质量减振系统(TMD)的研制者和施工方,尹学军手里捏着一把冷汗。

  狂风怒号,暴雨倾盆,惊涛骇浪,威武的港珠澳大桥在茫茫大海中岿然不动,监控数据显示大桥安全、正常,桥上索力、位移、震动监测均在设计范围内。台风过后,港珠澳大桥静谧地蜿蜒在伶仃洋上,安然无恙,用稳固的身姿昭示着中国自主研发的减振控制技术已领跑国际。六年磨一剑,从2013年尹学军带领研发团队在港珠澳大桥招标中胜出到如今圆满完成预期目标,无数个日日夜夜,无数次攻坚克难,“自力更生,自主研发”始终是隔而固人不变的追求,“敢为天下先”从来都是尹学军面对困难的精神指引。

  为了保证港珠澳大桥这项超级工程120年的超长寿命和强风下的结构安全,尹学军选择了悬挂式TMD,对业主来说,这是一种灵敏度最高、维护最少、寿命长的好方案,但对研制方来说,却是一种非常复杂和难度最大的技术方案,一套TMD就有3500多个零件,92套TMD总共用了30多万个零部件。同时为了检测产品耐久性能,尹学军对TMD进行了整机抗疲劳试验,当时国内找不到这么大的试验机,他就带领研发团队自己研制了一台专用的试验机,并在2014年7月成功地完成了足尺整机300万次抗疲劳试验,确保产品如期通过专家组的评审。如今这台试验机依然静静伫立在车间的一角,铭记着这段辉煌而难忘的历史。

  其实,港珠澳大桥只是尹学军团队参与的“超级工程”之一,创立青岛隔而固以来,减振控制技术已在国内多项重大工程中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崇启长江大桥、杭州湾大桥观光塔、世博文化中心也都采用了TMD减振技术;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等则采用了多维隔振技术,尽管地铁近在咫尺,正在欣赏音乐剧的观众却丝毫感觉不到任何干扰;在轨道交通领域,尹学军发明的钢弹簧浮置板技术已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青岛等全国26个城市260多公里的线路运营,保护着地铁沿线学校、科研院所、医院、古建筑和千家万户居民免受地铁振动干扰,避免了近千亿元的拆迁或改线费用。

矢志创新终不悔

  创新无止境。尹学军并不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而是牢记当初科技报国的宏愿,继续拼搏。“我现在大部分时间在搞技术创新,搞发明,10%的时间搞社会活动,还有20%的时间从事市场推广。”

  对于发明创造,尹学军近乎痴迷,在他的办公室,一边是整洁有序的办公区域,在这里他常常对着图纸忙碌至深夜。而另一边却显得杂乱无章,获奖证书、业内资料随意堆放在茶几上,旁边的沙发上堆着毛毯和枕头,可以想象在一天忙碌劳累的工作结束后,这里就是他休息、补充精力的地方。熟悉他的人都说,“尹博士是一个勤恳耐劳的创业者,更是一个思维活跃的发明狂人。坐飞机出差,只要灵感来了,他就立即在纸上画出设计草图。”在振动和噪声领域疑难问题上,只要是尹学军遇到的难题,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并且找不到解决方案绝不罢休。

“1998年之前,国家在并不富裕的情况下,每年只能用外汇来购买国外先进的隔振装置,用于一些非用不可的关键场合,而核心技术根本就不知道、也买不到。”为了破除发达国家的技术卡制,20余年来,尹学军绘制了无数技术蓝图,带领团队完成了各行业振动与噪声控制工程项目一万余项,实现了中国减振降噪技术由最初的“一无所有”到现在的“遍地开花”,一张张“中国名片”是隔而固人对创新的不懈追求与努力的真实见证。

“目前我们国家科技水平还处于赶超期,与美国、日本、以色列包括韩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只有扎扎实实创新,在自己领域里赶超世界水平,那么我们国家的整体科技实力就会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尹学军说,“今后我们的产品要根据国家发展实际需要,往高铁、船舶、飞机上发展,往卡车、工程机械等民用上发展,满足更多普通人的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从追赶到领先,从制造到创造,尹学军在实现自己科技报国梦想的同时也不忘反哺家乡,2012年他在家乡青州创办了科而泰重工有限公司,出口德国的迷宫式约束阻尼钢轨、用于港珠澳大桥减震的调频质量振动器以及最新式的远程灭火系统全部在青州生产,他希望这些先进的科技制造能够更多惠及家乡父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用减振控制技术造福百姓,是我34年前出国时的初心,也是我今后继续奋斗的目标。”尹学军说。